2)第八一八章 实干型内阁_我成了仁宗之子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用了大宋国朝释义经典的分歧,几番腾挪,才慢慢掌控朝堂。

  同时,赵曦用权衡之法组阁,在内阁大臣各有所求的间隙中,慢慢的引导着朝政向自己所期望的方向推进。

  各项改革的实行,因对辽夏联军作战大胜,而被朝堂认可。

  再经历了平灭西夏和收复大理后,赵曦在大宋的威信,应该达到了连太祖都无法相比的程度。

  也是因为这样的形势,才有了可以更换内阁大臣的契机,赵曦才可以依照自己意志组阁。

  因为,已经没有任何臣工去忤逆自己了。

  这一届内阁,完全是一个实干型的内阁。

  从连任的王安石,到新进的所有阁老,从某种程度上,都是属于做事的人才。

  最合理的权力结构,就应该是让不同才能的人,处于适合他的位置。

  当然,要说这一届内阁就是完全的凝聚一体…~那样的话,就是赵曦也不放心。

  比如,吕惠卿、章惇、王韶,都属于曾经受过王安石提携的。

  然而,吕惠卿在市易方面的能力,在当今的国朝,也就薛向可堪一比。

  并且,吕惠卿是一个最能读懂形势的人,也最善于揣摩人心。

  这就注定,他在内阁,不会也不敢,甚至说不屑于与王安石同气。

  至于说章惇,那是一个心中自我意识最坚固的个性。跟王安石的关系,他更倾向于是特定时期的特定情况。

  没有一点什么感恩的因素存在。

  王韶的军功最甚,本来应该唯王安石马首是瞻,但是,有了吕惠卿和章惇在前面,王韶也就那样了。

  谁就想一直谦恭着做小弟样?

  本来孤立的苏辙,却因为讲武堂的经历,跟章惇成了莫逆。

  至于剩下的,赵曦潜邸的旧臣不必说了。

  这样的内阁,赵曦应该是最放心了。

  平衡,各司其职,官家决断,是这一届内阁最明显的特征。

  赵曦也并没有在对待内阁首相上与上一届有多大差别,一样支持内阁首相的统筹地位。

  还好,王安石的拗劲,在面对敢于担事做事的臣工时,他倒还不太执拗。

  所以,在初始的磨合阶段,内阁显得相当和谐,即便是争端,也都控制在合理的范围,不至于将问题放大。

  “王相,从具体事务中脱离出来可还适应?”

  赵曦确实有点担心王安石的脾性,担心他因为刚直的个性,不能发挥首相调停的作用。

  “官家,老臣自知本性不适合协调,但是,既然担其任,任其职,老臣便懂得折中。”

  “臣以为,这一届内阁,官家以干实事为宗旨,臣便围绕这一宗旨行为。处理内阁纷争,臣对事不对人……”

  不得不说,赵曦还是低估了王安石的政治智慧,也小看了人家能成为名相的能力。

  王安石跟富弼最大的区别,是他懂得因势而为,不拘泥,懂得变通,接受和适应能力很强。

  当然,这也是因为两届内阁所面临的国朝形势大不同,所面临的内阁成员也不同造成的。

  国朝是怎样的状况,内阁是怎样的形势,他王安石都清楚。

  “王相能这样想,朕很放心!朕希望,这一届内阁,能让大宋真正走上一个前所未有的强盛!”

  “能铸就一个不同于汉唐,文武和谐,君臣一致,士族和黎民均受益并衷心拥护的大宋。”

  “让我们君臣一心,共铸盛世!以待千年以后,后辈世人,均以我等的时代为荣!”

  我成了仁宗之子章节列表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