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第363章 重视商路_霸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俗,申明诏令:国家开贡举之门,广搜罗之路,如工商、杂类人等,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

  也就是商人、工匠、技术人才,有卓越不凡者,也允许参军、参与科考。

  同时本朝的经商环境,也可以说是开历代之先河,前所未有的公正与宽松。

  朝廷推行了“恤商”法令,宽待商人,鼓励商业,开元元年就颁布了诏令:“榜商税则例于务门,无得擅改更增损及创收。”

  开元三年又颁布诏令:“自今除商旅货币外,其贩夫贩妇细碎交易,并不得收其算。”

  并严禁官吏勒索、刁难商贾,官吏如果“留滞(商人)三日,加一等,罪止徒二年。因而乞取财物,赃轻者,徒一年”。

  以至于宋室内的商人、大户都盛赞:“本朝于文法之内,未尝折困天下之富商巨室。”

  在大宋开朝之后,商人更是曾经有一度被邀为朝廷上宾。步骘为三司使,他在制订《盐茶法》时,就邀请了茶商、盐商数十人协商讨论“各条利害”。当时的争论很激烈,茶商提出的方案,是茶的商业利益尽归商人,商人“取利太深”;官方的方案是国家专营茶叶,利归官府,商人“灭裂无取”。最后朝廷采纳了折中的方案,“公私皆济”,换言之,即吸收了商人的意见。国家在立法过程中不但给予商人表达利益的渠道,制订出来的法律还考虑了商人的利益,这在其他王朝几乎是不可想象的。

  只是有一点是非常明确的,当时参与三司使制法讨论的数十名商人,无一例外都是诸夏贵州。

  如今一个胡人的商人出现在了这里,还是第一次。

  倒是三司使步骘的思绪更加灵活,问道:“大秦?在西域之西的大秦?”

  孙策点头,说道:“没错,就是彼大秦,传闻其为西方大国,地广数万里。”

  汉室对国外还是了解的,得益于张骞的西拓,早在武帝朝,中原就知道了西方的罗马,并称其为大秦。

  至于为什么起了大秦这么个名字。

  大概是因为“秦”字在甲骨文中有丰盛的意思,而罗马帝国在当时的强大形象使得中国将其称为“大秦”。

  但不论因为什么,两国相隔这么远,都意味着不可能对彼此进行征服。

  不论罗马与宋孰强,那都是一个关公战秦琼的问题。

  两国相隔着数万里,就算以宋军之坚毅,也走不过去。

  宋军能爬雪山、越高原、历长河落日上万里征程,可是没办法跨越后勤掣肘的极限。绵延万里的征程,跟直线距离万里的征程,还是有所区别的。

  至于大秦,那就更不用说了。他们离开地中海,疆域范围就不超过两百里。他们重步兵的行军,就注定了没办法把势力范围推广太远。

  只听过中原这面的匈奴、突厥、蒙古打到地中海去,可从没听过地中海附近的军队越过葱领。

  因而两个文明注定了只能以商业往来进行交流。

  关于对方的军事压力,完全没必要担忧。

  所以在听闻孙策之言后,张昭再度看了秦论一眼,问道:“其既然是在西域之西,怎么会行商到交趾,被士燮从交趾送到建康?”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