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241章 李教授(张导)果然是个比较严肃的人啊!_我一个国家队,混娱乐圈很合理吧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和声,甚至乐段,乐句,主题动机都还没有的基础之上。

  就开始先铺开了节奏,配器。

  那便是因为

  大汉王朝。

  作为华夏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节点之一。

  一个两千年前,东方伟大的帝国。

  只有这钟鼓之声才能阐述这种磅礴与霸气。

  而在磅礴与霸气中。

  如何去表达横跨两千年的历史沧桑?

  那必然是需要选择一个音色足够沧桑的音色。

  而纵观华夏乐器中。

  最能够表现沧桑之一的乐器,自然得是埙了。

  埙的音色很沉稳,偏中音。

  鼓则是选择了低音。

  而高音部分的点缀,则选用了磬。

  但与埙作为一前一后的搭档,反衬,对比。

  最好的选择自然便是梆笛。

  这用于北方梆子戏的笛,短小细,相比新笛曲笛,音够高亢嘹亮。

  “啧,若搞和声,这弦乐,还真就是得选小提琴了。”

  李景霖咂了咂嘴。

  华夏的音乐,少见和声。

  而在大型的乐器合奏中,也少见适合作为和声的拉弦类乐器。

  小提琴的声音比较明亮,并且,四根弦,音域也相对较宽。

  适合作为和声的铺底。

  而拉弦类乐器的扛把子,二胡。

  音色相对来说,会更薄,而且更柔,十分不适合和声演奏,音量的大小上,也有些偏小。

  再加上和声是为了铺垫情绪的,音域也跟不上。

  总不能演奏一段和声,换两把二胡吧

  乐器千家不同,侧重更不同。

  在和声上,小提琴自然比二胡合适的多。

  但由于小提琴有指板,所以,滑音和揉弦是被限制了的,缺少了压揉滑揉。

  这就是李景霖比较头疼的点。

  想要表达华夏乐曲的质感,这揉与滑,是少不了的,想表达,那就必须通过别的地方找补。

  有差别,但没差距。

  “那拨弦乐器呢?”

  翻看着编曲软件中的音色选择。

  古筝,琵琶,阮,筑,李景霖陷入了沉思。

  琵琶的声音也是微薄,阮则是柔和了不少,筑很好,更能很好的展示汉王朝的质感,可是,若使用筑,则金石之声有点溢出。

  金石之感,用磬的点缀便足矣。

  想来想去。

  李景霖还是忍痛的放弃了筑,选择了古筝。

  毕竟,搞编曲配器的时候吧。

  确实特别容易有这么一个“毛病”。

  喜欢选择一些奇妙的,冷门的乐器来制造音色上的惊喜感。

  但若是和整首曲子不配套的话

  那只能忍痛放弃。

  “哎。”

  一鼓作气的将整体架构思路捋顺。

  在设计旋律的时候。

  李景霖感觉身上的压力开始增多。

  从创作者的角度来说吧。

  越无知,越无畏。

  智障类的创作者,在创作这类题材的时候,脑子里是完全没有“敬畏”这两个字的。

  满脑子的我以为,我觉得,差不多。

  而这样的作品,做出去以后,明明是致敬,却多少带了点反向抹黑的感觉。

  越是实力强劲的。

  这心里的压力便越大。

  写大汉之声!

  李景霖是生怕自己的音乐表达不出这个传奇帝国的伟大。

  世人皆说强汉盛唐。

  强汉,那必然要着重表达这个“强”字!

  起码,你从音乐中,就需要让观众们感受到“强”。

  于是。

  在做完了旋律线后,又仔细的思考下。

  李景霖悄悄的将鼓组的音量拉大了许多。

  在鼓组中多加一拍,但整体线路拉长。

  不断的进行细微的调整。

  很快。

  便做完了这最终的版本。

  音乐的角度有很多。

  有的为抒情,有的为叙事。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