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十一章丨风起微末_兴汉室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朝堂正式接受制书,然后再用司徒印封,这样才能下发。

  这个制度放到后世也是一样,就好比是‘决议’与‘决定’、‘通知’与‘通报’,两者词义相近,但在国家机关文件中却代表不同的意义和用途。若是用错,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政治影响,还会扰乱政治秩序。

  皇帝就是因为熟知制书、诏书、策书与诫书这四种‘帝之下书’所代表的不同用途与使用方式,所以才没有强行使用皇权用诏书来代替制书去赦免李傕等人,这样会显得不伦不类,而且不会得到承认。

  “这等贼子,戕害陈留、颍川等地士民百姓,为祸一方,死不足惜,岂能说赦就赦?陛下不知人心,一味迁就,只会让那些人越发放纵,越发不把朝廷放在眼里。”亭子里没了风,顿时就变得闷热起来,王允忍着热浪,对黄琬说道。

  黄琬对此事仍有疑虑:“可我听说陛下已经让尚书台拟制书了。”

  “五月初十,朝廷便已下达制书,大赦天下,一年之中岂有一赦再赦的道理?”内朝议论赦免李傕是在大赦之后,王允有心讨伐问罪,故而在大赦的制书中刻意没有提及李傕等人,这也是让皇帝恼火的缘故。

  王允又道:“但凡制书赦免,按规矩都得由三公受命,司徒盖印,方准施行。如今我已说服淳于司空与我一道,这样三公有两个不受命,我只要坚持不盖印,陛下就算是有心想赦李傕、郭汜这等鼠辈,也无计可施。”

  只是这样一来,皇帝与王允之间的隔阂便越来越大了。

  黄琬忧心忡忡的看向王允,他知道王允再这样下去迟早会给自己惹来祸端,但王允现在刚愎自用,很少能听进别人意见,黄琬几次张口想要劝说,却都生生的把话咽了下去。

  他知道王允这么强硬,除了出于公义,还有个人的私怨在里头。据传闻军中还有数百名并州人,在得知董卓被杀后,李傕等人迁怒到并州人的头上,将这些人全部杀死泄愤。

  消息传来,同样激怒了王允,在李傕见牛辅身死,向朝廷屈意求饶时,不肯加以赦免,非要将其置于死地不可,而朝中也由于王允的态度,渐渐流传出一些不好的风声,说王允打算杀光在朝的凉州人。

  这导致在关中本已打算投诚的凉州将校皆拥兵自守,更在私下里互相传告说:“丁彦思、蔡伯喈只是因为被董公亲近,就都因罪入狱,如今既不赦免我等,又打算解除我等兵权。今日一旦解兵,明日就当为人鱼肉了!”

  朝野人心惶惶,这不安的局面比董卓在时还要让人忧心,关中就像是个火药桶,没了董卓的压制,并州人与凉州人互相仇视,随时都可能爆发一场大战。

  这些闲言碎语传到王允耳朵里,被其置若罔闻,他仍觉得局势尚在掌握。

  而黄琬作为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