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264章打造影史经典长镜头_华娱从北电2002开始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5章打造影史经典长镜头

  上千平米的摄影棚被划分成了五个区域,中间最大的区域是拍摄场地,属于摄制区,另外几个区则被李牧分配给了后期CG组,剪辑组,灯光组和道具组。

  剧组研讨会上,摄影师们压力有点大。

  虽然他们经历过《火星救援》的拍摄,但是这次的剧本和分镜头脚本和《火星救援》有太多不同了,这部电影几乎所有的剧情都是发生在太空里的。

  大多数太空科幻片,太空场景都只是背景而已,真正展开剧情的地方,都还是在地面或者飞船里,理论上还是在现实空间中。

  可是《地心引力》这部电影几乎所有的镜头,都是太空视角,这意味着电影除了在飞船内的画面,从头到尾每一个镜头都需要CG来进行后期制作,这在影史上还是头一次。

  拍摄失重环境,几十年来各大科幻电影剧组可谓是从零开始,不断摸索,但直到现如今,也仍然还是一个拍摄中的大难题。

  以往的剧组在拍摄失重环境的办法中,有水中模拟,有吊钢丝,还有其他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办法。

  比如有让演员们在弹簧上往前跳,模拟在月球上的重力减弱的场景,当然那是一部50年代的月球片。

  不过几十年下来,人类拍摄失重的技术,也是一点一点的积累起来了。

  在拍摄人类失重镜头的历史上,有两部里程碑式的电影不得不提,那就是《2001太空漫游》和《阿波罗十三号》。

  《2001太空漫游》采用了一个划时代的拍摄失重场面的方法。

  在一个圆环形的屋子中,固定一个摄像机,然后让演员跑起来,摄像机录下来的画面。

  同理,只要变换摄像机的视角,就能拍摄出仿佛演员在天上失重飞行的效果来。

  不过《地心引力》这部,必须要采用全新的方式,不然达不到这么逼真的太空效果。

  相信在《地心引力》之后,使用灯箱拍摄无疑会成为以后太空片的重要道具之一,这无疑也会是太空片拍摄史上的一大突破。

  “放心,你们听着我指挥就行了。”

  李牧看到了他们眼神里的担忧之色,压力肯定是有的,安慰了一句。

  什么类型的电影,第一次都会有些懵逼的,李牧也没指望他们第一天就懂,拍个两三天,估计就熟悉多了。

  余楠和马特达蒙等人则是看着剧本和分镜稿,他们的拍摄难度很高,需要通过6-8根钢丝绳的牵引,在特定的平台内,模拟出太空失重的状态,这和她们在航天局里训练的失重有些差异,不过好在之前训练过,应该不至于产生特别大的生理反应,比如说晕眩和呕吐

  不过在这种情况下拍摄,几人也拿不准自己到时候能不能在那种状态下正常表演。

  “我觉得你们待会需要锻炼一下如何钢丝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