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六百零五 林云的投资选择_重返奔腾年代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融危机里捞上一把,这一波韭菜必须割,林云估计能赚到五六亿。

  金融危机中投机,还有短期投资米国互联网企业,这都是第一板块要做的业务,林云的目标是在两年内从一亿米元做到十亿米元规模以上。

  第二板块业务是长期投资,这就要细分,比如米国的可口可乐公司,股神能搞,其他人自然也能搞,还有就是苹果公司,这家公司未来不得了,不能错过。

  以上两块业务在林云眼里都是躺着赚钱,毫无难度,最最关键的是第三块业务,这才是他最关心的一块。

  九十年代的华国,经济发展正盛,一片万物竞发,勃勃生机的景象,大量企业在这片土地上创建,人们的物质需求也得到巨大满足。

  站在国家角度,国力逐渐强大,人民生活条件也不断改善,一切都向着好的方面发展,看起来再过十年二十年,华国就能和西方发达国家并驾齐驱。

  可实际上,衡量一个国家是否强大,不是看谁穿的衣服好,谁吃的食物好,而是工业制造实力,如果说长期投资好坏是投资公司的基本盘,那么工业实力,就是一个国家的基本盘。

  国家对此也早有计划,还制订了诸如“863”计划这样的提升工业实力的大项目,从本质上提升自己的工业实力,进而成为工业化国家。

  国家的构想是,通过市场与西方国家交换技术,成立了诸多合资公司,在合作的过程中学到技术。

  这条路是正确的,起码在十几年后,电视机、电冰箱、空调这样的企业已经达到了制霸全世界的地步,而且制造能力也做到了全球第一,堪称制造业大国。

  但是,国家还是把西方国家想的简单了,他们允许把低端制造技术交给华国,可决不允许让对方学会最尖端的技术。

  所以,即便二十年后,华国在诸如汽车发动机制造,高精尖材料合成等方面也没学到什么,在这个领域,市场换技术的方式是失败的。

  特别是在九十年代,整个华国,还没有几家高技术企业,也不对,那家联想企业被国人称为科技之光,被大家吹捧为可以与西方国家顶尖技术公司相抗衡的企业。

  但这都是幻想而已,十几年后人们才发现,所谓的技术之光,不过是家组装厂,论技术含量,可能都未必比金龙食品公司强出多少。

  也是,在这个有点眼光就能赚钱的年代,谁会把目光投在那些技术壁垒高,短期内都看不到效益的企业呢,要是有这种人,不是疯子,就是傻子。

  但一个国家,还偏偏需要这些傻子疯子,正是他们的“呆傻”才保留住了国家的基本盘,让国家在多年后可以有机会追赶上西方国家,他们是英雄,所有国人的英雄。

  林云眼前的“京东方”就是这样一家企业,也是他此行的目的。

  京东方光电制造有限公司成立不过一年多些,前身是首都电子厂,产品就是电子元件,廉价而粗糙。

  粗糙的产品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变得一分不值,很快,这家建国之初就存在的企业到了破产边缘,数百名工人连工资都发不出来,等待他们的似乎只有破产一条路可走。

  很幸运,有一个名叫李东生的人出现,某种意义来说,他的出现改变了国家在光电材料领域的未来,而此刻,这位四十左右岁的男子正站在林云面前。

  没有几家企业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