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51章 荀令留香_骑砍三国之御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威。”

  “官田之外,亦要广设官学。”王政见祢衡领命,展颜一笑,又道:“接下来要广下求贤书,命各郡县举荐贤人,送来下邳,观其才干而分别用之。”

  自起事以来,他面临的最大问题便是武盛文衰,此番士族再次闹出幺蛾子,让王政心中更是警钟长鸣,自不愿再授人以柄。

  “大善。”听到这话,沉默良久的陈瑀面现喜色,忙道:“此劝学之举,正显主公重文重儒。”

  王政看了眼陈瑀,只是笑了笑,心知其想岔了,却不先做解释。

  汉代的官学本就平常,又分为京学和州属两种,如太学、宫邸学、鸿都学门便皆为前者。

  如太学始建于汉武帝元年,刚开始时只有五十个人,汉昭帝时扩大为一百人,汉宣帝时增至两百人,元帝时达一千人,到了成帝时多至三千人。

  在两汉时期的太学隶属于太常,太常本来是礼官,主要负责祭祀等礼制方面的事情,同时监管教育。太学里的老师称之为“博士”,学生称之为“博士弟子”。

  而无论是博士还是博士弟子的选拔都由太常负责,选拔博士的要求极高,不仅要博学多艺,品德高尚、通达国体,还对被选拔人的年龄作出了硬性规定,要求必须在五十岁以上才有资格被选拔为博士。

  某种意义上,在两汉能成为官学的老师,乃至一种莫大的荣耀和肯定。

  但太学的学生,其实选拔要求更为严苛,首要条件得年满十八岁,其次需要“仪状端正者”“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最后必须通过有且只有的三条途径。

  一,举孝廉。

  二、地方重臣举荐。

  三、功勋之后,继承祖荫。

  说白了,这样的官学所需要的学生,本身就已具有一定的家世和文化,乃是官僚集团的后备军,储备干部,当了太学的博士弟子,便基本表明前途无量了,学校教的,也主要以经学为主,注重挖掘经典的深层次含义,并以五经内容深浅程度排定《诗》《书》《礼》《易》《春秋》的顺序,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而王政口中的“官学”,目前所需要的唯一功能,便是教人识字,所面对的学生群体,更是既不考虑家世、更基本是不识字。

  至于下求贤书,这一次说是要求郡县举荐贤人,其实有了前几次的反馈,王政的目的却是要强拉士子了,不管可用不可用,愿不愿为他所有,有名气的全拉到下邳,羁縻之!

  接着就用祢衡诸项措施,来争取那些不坚决的,以家族存续威胁那些抵死不从的。

  众人齐声道:“主公英明。”

  议事至今,天近午时,王政挥袖散会,吩咐亲卫准备饭食,留下诸人共用。

  饭后,诸人各归本衙,着手布置实行议事的决策。

  九月清秋,王政着眼文事之时,另有一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