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1638章 出使 买卖 辩经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整不过人家单打独斗的农妇,卖得那么贵,几个人买?”

  “陛下所言极是。”储仲业讪讪道。

  储仲业不了解后世手工业与机器工业的曲折较量历史,但就他观察而言,乡间农人自己织的毛布实在太便宜了,真干不过他们——

  后世晚清开国,英国人在印度开办棉纺织工厂,然后将生产出来的棉布船运至中国,满怀信心准备倾销,结果却十分惨淡。

  一个是没找准市场定位。他们织的布较为轻薄、透气,但作为一个农业国家,中国人需要的是厚实、耐磨的棉布,轻薄、透气并不在考虑之中,甚至会认为这是劣质品。

  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大工业机器化生产出来的棉布,成本高于清朝农户自己织的土布。

  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是事实。清朝农民获取的棉花原材料便宜,同时不把自己的劳动时间算作成本,英国人还要加上运费、关税(虽然不多)和销售成本,因此机器生产的洋布成本竟然高于清朝土布,简直离了个大谱。

  最终打败土布的,还是清朝混乱的局势。外加厘金盛行,加大了土布的成本,而轮船运输的洋布却没人敢收厘金。与此同时,印度工厂也在产业升级,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最后终于占到了上风,开始了他们梦寐以求的倾销。

  大夏内务府雇佣织户,是要给工资的。但乡间百姓却不把自己的劳动时间算作成本,他们只计算原材料花费,然后加微薄的利润,直接就在市场上出售了。对他们而言,将家里的羊毛变现,获得现金最重要,赚不赚钱都其次了。

  邵树德敏锐地发现了这个事实,趁着内务府的毛布工坊现在还有少量利润——因为增量市场——给了他们两条路,要么别做了,要么想办法提高效率、降低成本。

  后者估计不太可能,内务府最终多半还是选择关门了事。

  技术的进步,不能指望他们,最终还是得看广大的民间。

  内务府诸般产业存在的意义,简单来说,无非“火种”二字。即他们创造出一个产业,让这个产业的商品为世人所熟知,被人们日常利用,最终在全国遍地开花,再也不会消失。

  这就是他们的使命。至于其他的,以那帮官僚的德性,不太乐观。

  “最近少府在搞油墨、蜡纸,有点苗头了,你们投点钱。东西弄出来后,可以给你们用,去印书吧,趁着这股东风,你们可以赚一波快钱。至于往后,朕也不指望你们了。”邵树德说道。

  “臣遵旨。”储仲业还没听说过这事,不过立刻应下了。

  “也派些你们的人参与,出成果之后,朕好予以奖赏。”邵树德又道。

  如果蜡纸、油墨成功研发,奚氏父子当然会得官,主管此事的官员也会得到升迁。

  正如和珅所说,救灾要先救官。如果只奖赏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