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94章 二月_晚唐浮生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下的灵州中潬城(即原灵州老城)外,春社节的狂欢刚刚过去。

  张三挑着个箩筐,路过某个村子。

  地上坑坑洼洼,还结了不少冰,张三一路走得甚是辛苦。

  许是累了,他将担子放在一处篱笆墙外,歇下来喘口气。

  “张三郎,你这贾竖又要去哪?”篱笆内一农人正在铡草,突然问道。

  “大帅又募了不少党项兵,需要璞头若干。某家中恰好做了一些,人家要了,这便挑过去。还有家中酿的葡萄美酒,一并卖了。”张三笑道:“可不许喊我贾竖。”

  “你家都不种地了,不叫贾竖做甚?那便喊你工伎。”农人直起身,捶了捶腰,舒服地叹了口气。

  张三笑着摇了摇头。

  他家当然是有地的,不过都租给迁来的党项人了。

  “现在做璞头、鞋袜、被袋真的是好买卖。”农人出了篱笆,看着西边白雪皑皑的山峰,道:“往常几年都不舍得置办新衣,破了补,补了破。去岁卖了一头牛,一口气置办了两身衣裳。”

  “牛价跌得厉害吧?”张三打开牛皮水囊,喝了口水,问道。

  “没有跌,还是二千八百余钱。”农人道:“不过早晚要跌的。”

  这事,稍微有点见识的人都能看得出来。

  三圃制推行这么些年,牛还没到大量出现在市场上的时候,不过牛价长期下跌是必然之事。

  “跌就跌吧。大帅又不问你家牛课税,只从粮豆里头征。牛不行了,就养马吧,马还在涨价。”张三说道。

  两人所在的这个村子,离中潬城已经很近了。

  最近几年,不知道咋回事,商徒、巧儿、功人、舟子、泊主、畦丁、花师、老圃、屠人、庖人、舞郎、百戏之类的人经常可以看到,而且日子过得好像都还可以。

  可在十年前,是真的稀罕,一般人哪能经常遇到?

  只能说,不种地也能活下去的人变多了。

  “年年打仗,死了那么多马,可不得涨价么。”农人笑道。

  他俩谈话,句句离不开钱,恨不得家里的一根葱、一块姜都要给标上价。

  这是正常的。

  靠近城市的近郊农村,往往是最先进入农业商品化的地区,而这也是由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向商品经济过度的必由之路。

  中古时代,人类最美好的创意大概就是交换了。没有交换,就没有商业,没有商业,就催生不了社会形态的变革与进步。

  而商业最重要的媒介,就是货币,这是一切的核心。

  不知道什么原因,民间的铜钱,现在稍稍多了一些了。各色铜器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让人眼花缭乱。若不是大帅不喜佛事,官府严加督查,估计庙里的佛像也会多起来。

  但不管怎样,这对农人来说是好事。

  一斗米,能换更多的铜钱回来,虽说其他物事也在慢慢涨价,但总体还是有赚头。

  而且不光农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