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18章 提线木偶_匿名来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嘴,这个实验非常简单,但却非常有效。”

  当遭到攻击之后,成群未感染裂头绦虫的棘鱼将游至池塘底部,隐藏在水草之中,相比之下,感染裂头绦虫的棘鱼却仍停留在危险的水面。沙克说:“很显然这些棘鱼对于危险一点也不在乎,如果你想吓唬它们,它们几乎不会反应。”

  棘鱼的大胆行为也影响到了其它动物,例如:生活在浅滩和群居的动物,棘鱼对于周围生物的活动性非常敏感。个别动物做出的微小行为变化,将转变成为群体性较大的集体行为。这意味着如果某条棘鱼遭受意识控制寄生虫的感染,在某种程度上,这群鱼也是如此。

  德曼德特和索斯通过重复实验证实了这一点,他们将感染和未感染个体混合在一起,结果显示,如果感染绦虫的棘鱼占绝大多数,未感染的棘鱼也会跟随它们,留在危险的浅水域,而不是逃离游至水塘底部。这种间接性控制此前从未被记录过,而且对寄生虫可能有益。如果有一大群不顾危险的鱼儿停留在水面,掠食者很容易发现并展开攻击,从而增大了水鸟吞食绦虫感染棘鱼的概率。

  那么这些棘鱼呢?坚持与鱼群在一起并不一定是错误的决定,因为鱼群数量提供了安全保障,但在这种情况下,感染个别鱼儿的绦虫可能将危险扩散至整个鱼群。

  美国加州大学芭芭拉分校生态学家朱莉娅·巴克(juliabuck)说:“在过去半个世纪中,寄生虫学家一直对寄生虫感染寄主体行为感到好奇,之前我们发现黄蜂将卵植入蟑螂体内,改变蟑螂行走方式;蠕虫诱导蟋蟀自杀;真菌使蚂蚁变成‘僵尸’等。但是这项最新研究证实了另一种现象——即使不侵入身体感染宿主体,也会改变宿主体群体同类的行为方式。

  化学武器在动物界中并不罕见。很多动物会将有毒物质储存在体内,用于制服猎物或嚇退敌手。蛇类、蜘蛛、昆虫、鱼类、头足类、两栖动物和爬行动物等类群的成员,甚至少数哺乳动物,都能通过叮、咬、刺等方式将毒素送入其他动物体内。而另一些动物,比如臭鼬、喷射毒液的蝎子,以及放屁虫等,则是选择喷洒化学物质的方式。实际上,放屁虫甚至能在被捕食者吞下之后还能释放出加热的有毒喷雾,对捕食者的消化系统造成杀伤(有时还能惊险逃脱)。

  然而,通过“自爆”方式进行防御则很不寻常。这一过程被称为“autothysis”,由两个分别表示“自我”和“牺牲”的希腊语词汇组成。据科学家的报道,目前只在蚂蚁和白蚁中发现过这种现象。

  在婆罗洲发现的新蚂蚁物种学名为colobopsisexplodens,其工蚁自爆时能产生亮黄色的有毒黏液。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