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 82 章_我用三纲五常逼疯古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春去夏至,天气逐渐炎热。待过了夏收,试种几年的小麦平均亩产终于上了八百。这意味着,今年左玉可以将小麦往外推广了。

      红薯、玉米、土豆的产量虽高,但长期作为主粮是不合适的。现在系统给的小麦隔绝了小麦每年1-4%异交率,这也意味着这种麦种可以作为常规麦种流传下去了。

      她根据《军地两用人才之友》里给出的脱谷机蓝图,自己设计出了一款可以人力以及畜力为动力的脱壳机。

      小麦怕湿,收割下来还得进行晾晒。农人得趁着天气好时才能收割小麦。收割下来后就得晾晒,然后连夜进行脱壳。

      农忙时的农民真的非常辛苦,根本没什么休息时间。就是这样辛苦的工作,农民都很难吃上一碗精白面粉做的面条。

      左玉跟庄子里的农户一起干过活,就几天时间直接黑了几个度,她那时起就真正明白了生产力的意义。

      不改变工具,提高生产力那谈国穷民富就是一句空话。生产力到了,社会也会随之改变。

      现在左玉做的这脱壳机能让农人稍微轻松些,待小麦推广出去,带来最直接的效果就是面粉的“奢侈效应”会降低。能逐渐成为北方地区的主粮。

      当然,这个事还是要交给朝廷去做。仅凭她一人之力是无法推广这些东西的。

      小麦种植记录她都保存了,现在只要整理好递交上去就行。

      好心情一直持续了很久,直到大昭第二家报社开张,这种好心情被破坏殆尽。

      经过几年的考虑,天子终于决定将报社的经营权下放到整个社会。

      天子是个很聪明的人。他知道,报纸这东西不能只掌握在天家手里。如果只掌握在朝廷手里,时间久了,又会形成言路闭塞的情形。

      因此报社的经营还是要面向整个大昭的。只要按照左玉提出的构想,对其进行严厉的管控,那报社放开民间经营的好处只会多过坏处。

      这本来是好事。但左玉没想到,这家名为“求新报社”的新报社会在头刊头条上就登出不利于妇女权益的事来。

      自左玉那年坐了一次笼车,京城女子扔幕篱支持被引为美谈后,大昭女子的幕篱变得越来越短,发展到了今年,有人干脆就不戴了。

      左玉为表示对这些女同胞的支持,也开始不戴幕篱,不戴流珠凤冠。她这举动虽没大肆宣传,但明显给了女同胞们力量,越来越多的女子开始不戴幕篱。

      先还只是在平民阶层,如今贵族阶层的千金们也开始不戴了。这举动,就戳到一些迂腐老学究的心了。

      他们跳脚大骂,多次向《泙京日报》投稿抨击这种现象。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