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五百二十七章 两府生变宰相换_欺世盗国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虽其人身亡,亦不能使叛乱平息。”【1】

  他话语间涉及到抚州黎庶,只有一句“奋起一击以求活命”。而且他原本想说的不是这个,而是“效陈王奋起挥黄钺”,幸好想到了这句话的隐喻意味,这才临时收住改口。【2】

  另外就是书史扣压公文的事情,虽然他怀疑是梅松干得,但是没抓到证据不便明说,只好点出是内间房传出来的消息。

  总之陈佑这番对答,把七八成的责任都推给了抚州官吏和扣压消息的小吏,他自己则只剩下一个失察之罪。

  此时已经有中低层官员试图驳斥陈佑来赢得赵元昌的注意了,但陈佑没给他们机会,直接就掏出一份表文,高高举过头顶,朗声道:“臣有愧于陛下信重,致使抚州乱起难平、黎民大伤,臣斗胆请辞检校礼部尚书、保信节度使之职,归家闭门思过!”

  殿内君臣只有李明卿知道陈佑的打算,其余人等,王朴这些早就历练出来的也就罢了,那些经验不够多全都是面露惊愕。甚至有人忍不住和身边同僚互相询问自己是不是听错了,而引得反应过来的殿中御史到处维持纪律。

  举着奏章的陈佑一脸平静,这是他和李明卿商量好的。相比于因过免职的陈佑,显然还是李明卿这个枢密副使更值得保,为了减少李明卿被放出京的概率,陈佑只能请辞归家。

  只是这样一来,如果陈佑请辞被允许,李明卿的枢密副使也保不住,那真是亏了血本。

  这是一场赌博。李明卿是出于保住权位而同意这个方法,陈佑却是继续借此试探赵元昌的想法。

  陈佑低着头,看不到赵元昌的脸色。

  不知过了多久,宣政殿内安静下来,赵元昌终于开口:“准。”

  陈佑直起身子,将手中奏章交给走到跟前的宦官张德钧,然后朝赵元昌行礼:“谢陛下!”

  礼毕,退回原位。

  在他之后除了一个五品武将单独陛见,其余低级官员全都是在殿外集体行礼,然后宦官传达赵元昌的抚慰话语。陛辞诸官也是如此,大多是在庭院,更高一点到阶前,只有少部分人才会进入宣政殿。

  朔日朝会到此结束,陈佑走得比较慢,他在等待赵元昌召他单独问对。经过多次试探,他觉得赵元昌应该不会要了他的命,单独召见也就没什么危险,反而能更好的揣测赵元昌的想法。

  然而直到他走出皇宫也没等来喊他的宦官,站在左掖门外回首看了一阵皇城,不出意外他短时间内是不会再来这洛阳宫了。

  “陈将明似有不平意。”

  同明殿内,赵元昌翻看着陈佑的请辞表,对坐一旁的王朴如是说。

  王朴语气中带着些不满:“这个陈将明得了些功劳就有些忘乎所以了,必须要好好打磨一番!”

  听他这么说,赵元昌笑了笑,将请辞表合上,示意身边宦官递交给王朴,同时对王朴道:“文伯你出面安抚,免得旁人趁机攻讦。”

  王朴收下奏章,低头称是。

  此事略过,赵元昌又问:“文伯可曾考虑过何人能接掌枢密院?”

  这是要让王朴从西府转到东府,名正言顺地执掌朝政。

  王朴对此早有预料,神态不变地拱手回答:“官家可择一边将主持院事,窦伯菁可入枢府。”

  边军大将调入京中任枢密使,窦少华这个刚刚立下大功的将领进入枢密院牵制,同时赵元昌也可以把两处兵马交给自己更信任的将帅。

  至于限制武将的权力,王朴也有想法:“焦成绩也可入两府,兵部和枢密院的职责当尽快析分清楚。”

  把现在的武将尚书调走,让文官任兵部尚书,同时从枢密院划拉部分关键权力到兵部去。

  “开封重地不可无人,马无染可为留守,当择一刺史、尚书卿替之。”

  继续朝枢密院里面塞文官。

  赵元昌稍稍考虑,便颔首道:“如卿所言。”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