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十七章 神秘的兴隆杂货行_南宋小良人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中又恢复了清静,孙山翻了个身,怀中抱着枕头,眼皮渐渐闭合,又会周公去了。

  就在柯士昭被带走不久,孙家各处产业的掌柜门带着账簿,陆陆续续来到了孙府之中,为此紧挨着账房的一片屋舍,被专门腾了出来,作为办公之所。

  一众掌柜在一旁等候,账房先生们开始盘查账目,忙完府中琐事的范绣娘,代表孙府居中镇守。

  ……

  日头渐渐偏西,孙山再次被人从床榻上拉起,睁眼一看,范绣娘正一脸忧愁地望着他。

  孙山心中好奇:“怎么了,娘子?”

  范绣娘咬着嘴唇,也不说话,直接递给他一摞册子。

  孙山接过来,走到书桌前,拿起一本,翻了起来。

  这是一家名叫仙客来酒楼的账簿,记录了近三个月来的流水账,每一笔采购支出,每一笔营业收入,都记得清清楚楚。

  孙山只看了一眼,便了然于胸,这是最简单的单式记账法。

  账簿的每一页末尾,都有几行小字,其上墨迹还未干透,应该是今日刚刚添注上去的,写的是每日的营业余额,有正亦有负。

  翻到最近一月汇总的那一页,其上标注的八月份营业余额,竟然只有一贯四十七文钱。

  孙山继续往下翻,七月、两贯一十三文,六月、五十二文。

  他又换了一本,五月、三贯整……

  接连翻了好几本账簿,孙山的脸色变得精彩起来。

  这家仙客来酒楼,最近一年的总营业余额,约有三十七贯钱,这笔钱对于一般的小铺子,已经算是不错的收入了。

  它每月都在盈利,这是好消息,可这个数目的营业利润,对于一家生意兴旺的大酒楼来说,就十分不正常了。

  酒楼中一年的流水,足足两万多贯,可利润只有三十七贯,就是傻子都能看出其中有猫腻来,也难怪范绣娘一脸愁怨了。

  孙山又接连翻完了这一摞账簿,这是七八家商铺,近一年的收支流水账,一水儿的单式记账法。

  可以看出来,每一笔收支都记得清清楚楚,几月几日、在何处、采购(或卖出)、什么货物、多少银钱。

  让人乍一看,根本挑不出什么毛病来,唯一的缺点,就是每家商铺汇总的营业余额,都少得可怜,最多的一家也不过才五十多贯钱。

  有问题,必然就有原因。

  孙山再仔细查看每一条的收支,渐渐地他发现一个问题,这里面单笔小额进出货,与实际市场价并无多大出入,只是大笔进出货,却十分蹊跷。

  比如,城西锦华成衣铺,每月都要从一家名叫兴隆杂货行的商铺,采购数百匹成品绸缎。

  城东孙记染布坊,每月要出售数百匹成品绸缎给这家兴隆杂货行。

  这两家孙府店铺,看似无生意往来,可实际却通过兴隆杂货行这个中间商,进行了间接买卖。

  孙山又抽查了几家店铺的账簿,竟然发现,它们或多或少,都与这家兴隆杂货行有生意来往。

  孙山叫来老管家,问道:“老管家,你可否听说过一家名叫兴隆杂货行的铺子?”

  老管家摇头:“回少爷,老奴从未听过。”

  “一家店铺生意做得那么大,老管家却从未听说过,岂能没有蹊跷?”孙山暗道。

  “这兴隆杂货行,与我孙家铺子多有生意往来。”孙山嘱咐道,“老管家,你跑一趟县衙,探一探它的登记册子,我要知道它的详细根底。”

  老管家答应一声,领命去了。孙山翻着账本,越看心中越惊疑,他还真想看看这家神秘的兴隆杂货行,到底是何来头。

  孙山转头对范绣娘道:“娘子,你去账房,再取一些账簿过来。”

  范绣娘应了一声,出门而去。

  新阅读网址:,感謝支持,希望大家能支持一下手机网站: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