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515章 讨阮檄文_乾隆四十八年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515章讨阮檄文

  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到的第六届驻华使团,追溯根源,那要从雅克萨之战后说起了。

  从顺治到康熙时代,清廷在雅克萨与沙俄的数次交锋中先后俘获了近百名哥萨克战俘,这些人来到北京城后被编入了镶黄旗满洲,单独成立了“俄罗斯佐领”,安置在了北京城东北角的胡椒园胡同(后称胡家园胡同)。

  入旗后的哥萨克人当然不会白养着,其中一些人被派往黑龙江抗俄前线,担任前线侦察、战地招降以及翻译的工作,卓有成效。

  中国自古以来对中原地区外的异族都是采用“因俗而治”的原则,也就是《礼记》中所讲的“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修其教而不易其俗,齐其政而不易其宜。”就是说只要能编户齐民,政令统一,那就无须改变其生活习俗和宗教信仰。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雅克萨之战平息,“俄罗斯佐领”的这些人在北京城住了十几年之后便被迅速同化,到康熙晚期已经跟其他旗人没什么不同了。

  这些人什么手艺都不会,虽然每个月都有十几两银子的粮米,可因为不善于理财,整天就是提笼架鸟,混迹赌场戏班,妥妥的“八旗大爷”。

  早期的战俘中有一名叫马克西姆.列昂季耶夫的人,原本是雅克萨教堂的司祭,此人被俘后直到去世前都在东直门内的“圣尼古拉堂”,给俄国战俘们主持宗教活动。之后随着彼得一世发展中俄贸易的需要,沙俄在跟清廷多次协商后,便开始向中国派出传教士使团。

  第一届东正教驻京使团到北京城后最搞笑的一件事就是,康熙为显示大国之风,竟然给这些传教士和学生加官赏银,编入八旗。比如团长大司祭就被赐官五品、司祭和辅祭官是七品,其他随行教会学生也均成为“俄罗斯佐领”的一员,理藩院给房、给生活费以及他们要求的一切物品,甚至还给找老婆,搞的那些传教士头大无比。

  眼下女皇老太太说要找两名前驻华使团懂汉语的神职人员参加谈判团,不过外务委员会的人回去一扒拉,活着的就剩一个了。

  此人名叫阿加福诺夫.阿列克谢.谢苗诺维奇,今年四十四岁,精通汉语满语。1782年回国后曾在伊尔库茨克总督伊凡雅克比--就是被赵新砍掉手的那位手底下当翻译,之后又被调去了圣彼得堡的外务委员会,是俄国历史上最早的汉学家之一。

  和北海镇谈判的外交使团在鲁缅采夫吊唁活动结束后的第三天开始组建,计划由一百五十人组成,除了女皇的近卫骑兵,军事委员会和参政院外交、贸易部门也调派人员。正副团长是阿列克谢·格里戈里耶维奇·奥尔洛夫伯爵和母金伯爵,阿加福诺夫作为翻译随行。

  说起这位团长奥尔洛夫,此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