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四十九章 安塞见闻(中)_穿越明末当土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之,兄弟并无寸功,岂能贪此大名!”连连摆手,并提yì将其叫做“李公渠”。李崇推辞良久,见张邦彦态度坚决,遂无奈接受,一时众人皆贺,他也兴奋得满脸通红。

  其实所谓“李公渠”,并非单指一条沟渠而言,而是安塞境内大小分散的灌溉沟渠的总称。这些沟渠古已有之,但因水源枯竭而荒废罢了。若纯以功劳而论,其实应叫做“吴公渠”才对,但一来吴为根本不想要这个名声,他现在只想保持低调,其次一想到此名他就一阵恶寒。因此上这桩天大的功劳就落在了李县令头上,不过话说回来,若非他对吴为极力支持,吴为行事也不可能这般顺lì,以此而论,以他的名字命名倒也不算太过离谱。料得异日此法在陕北乃至全国各地推广,李县令之名也将被广为传颂,就是上达天听也不是异想天开,对其的仕途前程影响之大真乃不可限量。李崇想到此,不禁对吴为暗自感激,此是后话。

  看过灌溉渠,张邦彦兴致更高了,陕北地势高峻,高地甚多,安塞取水之法大有用武之地,此法虽是安塞首创,但自己推广之功,也决然不会小了。实际上,他已经在准备怎么操作此事了,刚才他就询问了取水之法,吴为一一道来,无不详尽,亦不甚繁难,安塞已掌握此法的匠户不少,到时可命安塞县组织起来赴各地指导主持就是,李县令和吴为亦皆表示赞同。

  最后看的是薯田,土豆已经全部收获归仓,预留的薯种也已妥善保存,剩下的茎叶留在土中容易导zhì病害,都已收集起来,用以饲喂猪羊。空出来的田地都种上应季的大豆,跟小麦一样,也稀稀拉拉的,还只刚刚出苗。大豆不仅产量颇高,根系还能固氮,可以提高土壤肥力,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不用说,也是吴为从现代引进的良种。

  最为壮观的是番薯田,番薯虽是要待11月上才能收获,还有一段时日,但此物最是枝大叶盛,宽大的薯叶将整片薯田遮盖得密不透风,远远望去郁郁葱葱,煞是喜人!在这黄土蔽目的陕北大地上,这真是久矣不见得奇景!张邦彦以下众人见此无不心潮澎湃。

  这时代的农民其实对农作一道水平已经颇高,毕竟中华民族已种了几千年的地了,土地那点事儿早里里外外摸得门儿清。而且多年旱灾下来,耕作技艺不精的农民早饿死了,现在还喘气的没有不娴于农事的,所限只是没有现代的良种、农机、农药和化肥等物罢了。但吴为因地制宜,指导他们采用了多种土办法,如土化肥、土农药,又解决了水源问题,引进了良种,如此这般下来,产量接近现代也就是意料中事了。至于拖拉机等物此时没有,嗨,这时代的庄户人有的就是力气,吃的就是个苦,你以为是现代的80后新农民啊!

  因此在安塞境内人人好学,皆因知晓此为安身立命之法,料得灾民返乡之后,必能将所学之法广为传播,虽然没有良种,但解决水源和农药化肥问题之后,眼见得陕北的旱灾将不足为患。

  求收藏求推荐求打赏,武昌鱼团团一揖,拜谢各位了!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