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一章 经济繁荣_穿越明末当土豪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还是你们继续自行内部处理罢了。

  只是此法虽妙,毕竟与体例不合,不能宣之于文,就如宗族判决本身也不甚符合大明律规定一般,只是大家约定俗成,官府争一眼闭一眼罢了。因此有些地方还是需要忌讳,如陪审团的判决不能叫判决,而只能叫调解结果,这样一来就纯属民间自行调解,与官府全然无涉了。

  陪审团制度一经实行就大受欢迎,本来按照中国的传统,到衙门告状见官就不是什么好事,经常出入公门的人声名也都不佳。再加上中间师爷胥吏上下其手,往往不问黑白但问孔方,其中积弊甚多。一件小小案子,往往连累街坊也要陪审作证,小民因诉讼而破家的不知凡几。有了陪审员制度,程序就简化多了,而且陪审员利益关系复杂,权力分散,贿买不易,相对比较公平,不仅小民颂扬不已,而各位担任陪审员的族长因权力增大也是纷纷拥护。李县令既得了名声,又减轻了压力,对吴为不禁刮目相看,对自己的识人之明更是暗赞不已。

  只是流民毕竟有几万之众,其中青壮极多,要保持这么大一个社区稳dìng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根据吴为的看法,一个地方失业青年多了就必然造成社会动荡,就好像中国的新疆,中东的埃及、利比亚,都是因为经济问题而导zhì的社会问题。因此陪审团制度只是治标,关键还是要发展经济,给这些人找些事做才是真正治本的法子。

  安塞营前后招募了2千多青壮,依附安塞营而生的流民亦为数不少。因为安塞环境改善,本地大户从流民中招募耕地的人手亦不下3、4千人,在县城中各家做工的也有近千。另外大量人手被吴为组织起来修缮水利,其中诸多材料如陶管、砖石等物均需大量人手开采烧制,也吸收了不少劳动力。而吸收流民最多的要属开荒了,经过几个月的开垦,可称成效斐然。虽然种下的冬小麦是本地品种,并非后世动辄亩产几千公斤的杂交种子,但因应用了土化肥,土农药等诸多现代农业新技术,又加上水源问题得到解决,到明年夏天取得亩产3、400斤想来亦非难事。

  吴为又命各地“日升昌”商行大量采购各种生产资料,如陕南甘肃的棉花、口外河套的羊毛和牛羊皮、山西的芒硝等物运往安塞,组织流民中的妇女纺纱织布,硝制皮裘,一来满足自身需要,天气渐渐转冷,数万流民多衣衫褴褛,冬天御寒之物缺口甚大,二来通guò“日升昌”的商路可将产品销往各地创收。陕北民间本来家家户户都有纺机织机,这是小农经济的标志之一,老百姓的看家本事,连后世的陕甘宁根据地开展生产自救运动也是用的这个。

  唯一可虑的是流民逃难途中,不可能随身携带纺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