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二十二章 立足(九)_我不求仙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浩哥儿在旁边低声道:“周大叔的长辈曾经做过行军司马手下的大工,做水车、明渠那是小事一桩,他连江上的大桥也会建。”

  郭大路瞳孔一缩--行军司马?虽然他不清楚这个官职的具体职能,但是光有行军两个字在就不得了啦!

  那可是古代的军队啊!

  后隆村的村民,怎么会和军队有关系?

  郭大路再次打量正在砍竹木的村民们,这才发现不对劲儿来,后隆村全村不分老幼都在山坡上、葛草田里忙碌,人数虽多,却井井有条。

  青壮年在山上砍竹筏木,傻大个这样半大的孩子们将竹杈、树枝削去,然后将竹木顺着山势溜到山脚,早就在山下等着的妇女们一拥而上,将竹木一一截成适合的大小,旁边不知何时架起了一个炉子,几个老太太拿着烧红的小铁钎正在竹管上扎洞眼,而象大妞这样的女娃子们,则给大伙儿烧水煮红糖茶--

  这个村子不简单啊!没有经过一定的训练,根本不可能做出这样配合默契的活儿来!

  郭大路突然想到一个细节,他知道,在华夏的农村,经常是一村一姓,一村子里都是同一个姓的大家族,大伙儿在这片土地上祖祖辈辈生活着,村里都是亲连亲,外姓人很难融入这样的村子,勉强入户,就会受排斥。

  这是由华夏农村特有的封闭性和缺少流动性造成的。

  可是后隆村的村民,却什么姓都有,郭家、李家、朱家、沙家、周家--这样多的姓氏杂居在一起,可真是不合常理。

  一般情况下,只有一种原因,才会造成这样的杂姓同居,那就是--这些村民都是从其他地方迁移过来的!

  郭大路喜欢看网络小说,尤其是历史类的,知道古代各个朝代经常会搞一些大规模移民,有时是为了填充战乱地区人口,有时是为了安置难民,还有的是为了流放罪犯。

  官府也讨厌大家族的人聚居在一起,因为这样的村子人心齐,敢于反抗官府,所谓大姓豪族就是指这样的村子,所以在移民时,会故意打乱姓氏,将不同家族不同姓氏的人安置在同一个村里,以此来降低村民的凝聚力。

  后隆村的村民,来历值得一究,不过,郭大路虽然心怀疑虑,却并没有做声,他自己就是个来历不明的家伙,怎么敢东问西问,只能以后慢慢找机会寻访真相了。

  不得不承认,后隆村的村民干活那是没说的,也就半天功夫,已经有上百亩田排上了滴灌系统,用粗大的竹管一剖两半,架在田埂间,这就是明渠了,每隔一定的距离用粗木板做了个大水槽--周木匠说,如果怕木头容易烂,以后可以用陶做的水缸来代替,水槽下面的出水口用木制的三通连接着下面的竹管,鱼胶一沾,既牢固又不漏水。

  郭大路还看到了周木匠所说的“自动水

  请收藏:https://m.dubi8.cc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